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电影_18禁污污无遮挡免费_五月天AV激情无码_heyzo无码中字幕

駱賓王奉使出石門
時間:2016-06-16 00:00:00 瀏覽:
李青石
 
  駱賓王(635—?)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唐高宗、武后時期著名文學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七歲因作《詠鵝》詩而有“神童”之譽。其父駱履元,曾任青州博昌縣令,死于任上。其時駱賓王年齡尚幼,家境貧寒,老母含辛茹苦將其撫養(yǎng)成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二十一歲的駱賓王首次參加科考落第。顯慶三年(658年),二十四歲的駱賓王舉家遷到長安,詩人后來在其自傳體詩歌《疇昔篇》中說:“我住青門外,家臨素浐濱。”同年年底,駱賓王進入道王李元慶府中任幕僚。《舊唐書》說他“初為道王府屬。”《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道王元慶,高祖第十六子也。武德六年,封漢王。八年,改封陳王。貞觀九年,拜趙州刺史,賜實封八百戶。十年,改封道王,授豫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永徽四年,歷滑州刺史,以政績聞,賜物二百段。后歷徐、沁、衛(wèi)三州刺史。”駱賓王曾隨道王李元慶到過滑州、徐州、沁州、衛(wèi)州等地。麟德元年(664年)四月,道王李元慶死于衛(wèi)州任上,駱賓王離開道王府。離開道王府后駱賓王曾四處奔波,寫信求達官貴人舉薦,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乾封元年(666年),詩人才應試及第,被授予太常寺屬下的從九品上的職掌被祭祀的君臣牌位的小吏奉禮郎。后又升遷為門下省校理圖籍的詳正學士。此后的駱賓王在京城馳騁翰苑場中,游走顯貴之間,十分活躍、頗為得意。他在《疇昔篇》中描寫這段時期的生活時說:“揮戈出武帳,荷筆入文昌。文昌隱隱皇城里,由來奕奕多才子。潘陸詞鋒駱驛飛,張曹翰苑縱橫起。”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駱賓王正春風得意之時,突然丟了東臺詳正學士官職。駱賓王此次丟官的原因,史書與駱賓王的詩文都語焉不詳。后代學者對駱賓王的這次免官的原因多有猜測,但也沒有相對可靠的結論。浙江師范大學教授駱祥發(fā)先生在《駱賓王全傳》中說駱賓王獲罪的原因是朝中祭祀大典時,有人故意擺錯祭祀貢品的次序,陷害駱賓王。
 
  就在駱賓王獲罪丟官這一年的四月,吐蕃大舉進攻唐王朝西部邊疆,連克唐朝西域十八州。朝廷派名將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征西平亂。丟了官的駱賓王向時任吏部侍郎的裴行儉上《詠懷古意上裴侍郎》詩,表達從軍為朝廷效力的愿望,詩人在詩中吟道:“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初秋,駱賓王如愿隨薛仁貴從軍出塞。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軍事家。據(jù)《舊唐書·薛仁貴傳》,薛仁貴于龍朔元年( 661年)征回紇時,面對數(shù)十名突厥九姓驍勇之將,發(fā)三箭,射殺三人,使十三萬突厥大軍不敢與唐軍交戰(zhàn),紛紛下馬請降,突厥九姓的叛亂之戰(zhàn)因此平息,唐軍士卒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明清之際有多部描寫薛仁貴及薛家將的通俗小說及戲劇流傳,如《薛仁貴征東》、《薛仁貴衣錦還鄉(xiāng)》、《唐薛家府傳》等。詩人的《從軍行》、《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等詩記錄了隨薛大將軍從軍戍邊生活。駱賓王渴望從軍邊塞、建功立業(yè),他在《從軍行》詩中慷慨地吟道:“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他也深知軍旅生活充滿險惡,但他不畏險惡,下了“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的決心。從軍邊塞期間,詩人寫了《晚度天山有懷京邑》、《在軍中贈先還知己》、《久戍邊城有懷京邑》等多首詩歌描寫西部邊塞的奇異風光,并感慨軍旅生活的艱辛,可以說駱賓王已開唐代邊塞詩歌創(chuàng)作風氣之先,是高、岑邊塞詩派的先驅。但此次征吐蕃卻是薛仁貴軍事生涯中遭受重大挫折的一役。駱賓王也經(jīng)歷了薛仁貴大非川戰(zhàn)役之敗。此后戍守邊塞兩年,他在《晚度天山有懷京邑》詩中描寫了戍守邊塞的艱辛與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咸亨二年(671年)末,駱賓王從邊塞回到長安。
 
  據(jù)《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咸亨三年(672年)春正月,姚州(今云南楚雄州姚安縣)蠻叛亂,朝廷“發(fā)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衛(wèi)副率梁積壽往姚州擊叛蠻。”駱賓王又隨軍前往姚州,在姚州道大總管李義府中任書記,隨軍征戰(zhàn),擬寫檄文布告等。在姚州前線,駱賓王作有《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賊諾沒弄、楊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賊設蒙儉等露布》、《為李總管祭趙郎將》等公文,并作《軍中行路難》描述云南道路的險惡和行軍的艱難,詩中寫道:“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絕壁千里險,連山四望高。”這年年末,駱賓王再次從云南前線回到長安。
 
  咸亨四年(673年)春,回到長安不久的駱賓王又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南,他在《疇昔篇》中是這樣描寫此次西南之行的:“脂車秣馬辭鄉(xiāng)國,縈轡西南使邛僰。”詩人此番出使目的地是蜀中的邛崍山一帶的僰人聚居區(qū),可能與解決西南少數(shù)民族問題有關。詩人此行不同于隨軍出征時軍情緊急、行色匆匆,有暇瀏覽蜀道沿途風光。詩人從長安出發(fā),進入褒斜道,穿行在莽莽秦嶺之中。出秦嶺到褒谷口后,詩人作《出石門》詩,記錄走出秦嶺后在石門隧道附近所看到的景象。詩中寫道:
 
  層巖遠接天,絕嶺上棲煙。松低輕蓋偃,藤細弱絲懸。石明如掛鏡,苔分似列錢。暫策為龍杖,何處得神仙。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lián)描寫了石門附近峭拔的山勢和奇異的風光。這里有高聳的雞頭關,雞頭關之下的褒河河谷水流湍流、怪石林立,兩岸壁立千仞、陡直如削,石門隧道就在雞頭關下。詩人在此看到,山巖高峻直插云霄,煙霞裊裊盤旋絕嶺之上。
 
  詩的頷聯(lián)寫的是詩人眼中石門之下的山河堰。“松低輕蓋偃”一句中的“偃”是“堰”的通假字,指的是西漢初年蕭何在漢中修建的山河堰。褒河岸邊高大的松影遮蓋著山河堰,攀附在松樹上的藤蘿輕輕下垂,隨風在山河堰上飄蕩。
 
  詩的頸聯(lián)寫了石門附近特有的景色。垂直的石壁經(jīng)過千萬年風雨砥沖洗礪光滑細膩、明若懸鏡,偶爾有銅錢似的苔蘚附著其上。詩人用“掛鏡”形容石門附近的石壁,形象貼切。石門特有的地理特點和光潔的石質,是摩崖石刻的好地方,所以從東漢永平年間至清代,石門內(nèi)壁及其附近山崖上有一百多處摩崖石刻。可惜七十年代修石門水庫時除石門十三品及少量石刻精品遷移至漢中市博物館內(nèi),大多沉沒水底。駱賓王到石門時,摩崖石刻還不是很多,所以詩人看到這里“石明如掛鏡”。
 
  詩的尾聯(lián)兩句化用了漢代神仙費長房的故事,這里詩人流露出厭惡俗世、羨慕神仙的情緒。漢代汝南人費長房一天在街市中看到一老翁賣藥,他無意中窺破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于是便棄家舍業(yè)隨老神仙求仙學道。追隨老神仙十余日后,老神仙送費長房一根竹杖,并告訴他說,騎著這根竹杖可以隨心所欲,想到哪就到哪。費長房騎著竹杖回到家鄉(xiāng),人間已過去十余載。他將竹杖投入水塘中,竹杖便幻化作一條青龍。后人多用“龍竹”比喻得道成仙。詩中用這個故事大約是說石門之景如同仙境。如此美妙的石門仙境,應是修仙成道的好去處,石門之北的紫柏山是傳說中張良隨赤松子游的仙山。
 
  詩人并未在石門出家修仙,而是繼續(xù)南行前往四川。
 
  路過五丁關,看到古人在險峻的層巒疊嶂中開鑿的金牛道,詩人贊嘆道:“五丁卓犖多奇力”。在蜀中與眾多文人雅士的交流,他感到蜀中人杰地靈、文章錦繡,吟道:“四士英靈富文藝”。詩中所說的四士指指蜀中四士:司馬相如、嚴君平、王褒、揚雄。從詩人《疇昔篇》的提到的一些地名看,詩人此行從長安出發(fā)后從褒斜道越秦嶺,出石門,過漢中盆地,經(jīng)金牛道,過劍門關,抵成都,達邛崍。
 
  駱賓王在四川盤桓了兩年多,于上元二年(675年)回到長安。第二年春,因從軍、奉使之勞,吏部銓敘授予駱賓王武功縣主簿之職。后又改任長安主簿,不久升遷為侍御史。儀風三年(678年),駱賓王獲罪下獄。關于駱賓王入獄原因各種史料有不同說法,《舊唐書·文苑上》說:“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新唐書·文藝上》說:“武后時,數(shù)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唐中宗復位后,命郗云卿搜輯駱賓王遺文。郗云卿在《駱賓王文集序》說:“仕至侍御史,后以天后即位,頻貢章疏諷諫,因斯得罪,貶授臨海丞。”這三種史料出現(xiàn)駱賓王獲罪的兩種說法一是坐贓;二是言事。從駱賓王自己的詩文和其他資料的描述,他獲罪的原因應該是言事。因上書言事而得罪武則天獲罪下獄。詩人在牢獄中作《在獄詠蟬》,名為詠蟬,實則抒懷,抒發(fā)了無辜被冤蒙受牢獄之災的心情與感受。詩人不無悲憤地吟道:“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次無妄之災大概是日后駱賓王參與徐敬業(yè)的反武則天義軍的動因之一。
 
  調露元年(679年)秋,適逢大赦,詩人獲釋出獄,又從軍進入裴行儉幕征討突厥。調露二年(780年)授臨海(今浙江天臺)丞之職,這是史書記載的駱賓王的最后官職,所以后世稱其為“駱臨海”。駱賓王在臨海丞這個職位上心情很不爽,干的時間并不長。《舊唐書·文苑上》說:“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新唐書·文藝上》說:“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
 
  公元684年,武則天連廢唐中宗、唐睿宗兩個皇帝,自己登基做了女皇,改元光宅元年。九月,徐敬業(yè)在揚州以匡扶李唐王室為名起兵反武則天。駱賓王參與其事?lián)涡炀礃I(yè)的記室,為義軍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檄文羅列武則天穢亂春宮、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殘害李唐子孫、篡逆奪位等罪行。檄文中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之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對各地反武則天起義起到了極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后,得知作者是駱賓王,不無遺憾地說道:“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使之流落不偶乎!”詩人滿懷信心地以為徐敬業(yè)真能討平武則天,期待義軍勝利的那一天“歌舞入長安。”但這年十一月,武則天遣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揚州行軍大總管李孝逸率十余萬大軍鎮(zhèn)壓義軍,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不知所蹤,或說兵敗被俘伏誅,或說兵敗投水自盡,或說兵敗逃亡隱姓埋名浪跡天涯,或說兵敗出家靈隱寺為僧,不一而足。駱賓王的人生結局也成為中國文壇的千古之謎。


上一篇:盧照鄰的蜀道之旅

下一篇:詩圣杜甫秦嶺的逃難之旅